二、本次培训给我的启迪
本次“高等院校本科翻译师资培训”是中国译协继2004和2006年两次全国暑期翻译师资培训之后,利用其作为全国性专业翻译组织的地位和优势,调动国内外各种资源而精心筹划的专门针对本科翻译师资的全国翻译师资培训证书课程。与我参加过的前三次培训相比,本次培训别具特色,使我对翻译教学有了新的感悟。
本次的培训课程是经过12位全国大学本科翻译师资培训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按着国际TOT模式设计出的一套完整、科学的翻译教学培训项目,具有“整体性、系统性、针对性和专业性”等特点(任文,2009,2:48-52)。这些特点集中体现在了课程的三个模块设计和培训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三个课程模块分别是:翻译技能模块、翻译教学模块和翻译理论研究模块,分为口译教学和笔译教学两个方向。毕业典礼上,学员们一致认为:这三个模块充分考虑到了当前本科翻译教师的知识结构、经历以及语言能力;在目前翻译课程教学从教学翻译向翻译教学的过渡和转型时期,这次培训在更新一线翻译教师的教学理念、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追加教师的教学资本必将发挥巨大的作用。作为老学员,我的感悟就更多了,限于篇幅,只就翻译教学理念的更新谈一些体会。
近年来,我一直关注国内有关“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的讨论,虽然至今对其内涵和定义尚无定论,但是,本次的课程培训使我们对专业翻译的特点、专业翻译教学的培养目标、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有了新的、全面而系统的认识。
在翻译技能模块,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姚锦清教授的“专业笔译的理念和技能”一讲首先向我们揭开了“专业翻译”的面纱。姚教授认为:专业翻译与大学翻译的混淆,直接后果就是“培养出大批完全不会或基本不会翻译的‘双语人才’”;文学翻译与专业翻译的混淆,直接后果就是“以文学翻译的理念和方法来对待专业翻译,造成当今中国遍地可见的‘趣味’译文”。姚老师通过大学翻译(University Translation)与专业/职业翻译(Professional Translation)的对比,使我们明白了专业翻译是“以培养合格的职业翻译人员为目标;学生的目的是学习翻译技能,至少在理论上要求学生已经掌握娴熟运用工作语言的能力;教师主要是职业翻译人员。”专业翻译属于“开放式体系”,译者面对的是市场和客户,注重的是“信息传递”和“被目标受众接受的效果”;译文注重“篇章整体效果和语言外的效果”;职业翻译“更注重翻译的过程,强调相关知识,注重培养译者的翻译技能(翻译意识、翻译策略和翻译解决方案)”。与传统翻译截然不同的是:“专业译者可以怀疑原文的既定性和不可更改性,甚至译者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发挥鉴定和编译原文的功能——优化原文。”随后,姚老师利用生动有趣的案例阐述了三个翻译新理念:“专业翻译是职业翻译,是以语言转换为形式和手段,以交流为目的的系统工程(语言外的训练极为重要)”;专业翻译是在当今信息时代(地球村)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是市场需求推动的新兴行业,在中国尤其如此;专业翻译是非文学翻译,本质特性、操作方式、规律、目的、标准等等多方面均有其鲜明的独特性。”
如果说姚教授的翻译新理念令我们耳目一新,必将引导日后的翻译教学改革,那么,翻译教学模块中各位教授的讲座则对今后翻译教学更具有直接的指导。穆雷教授介绍的即将由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的《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讨论稿)让广大学员先睹为快。各项要求非常详细,包括区别于外语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学时分配、课程设置、教学要求、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与手段、测试与评估等。广外翻译学院博士生导师、兼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全国翻译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仲伟合教授在“本科翻译教学的理念和准则”一讲中明确指出专业翻译人才的特征是“应用型、实践性、职业化”,并对国内现有的“翻译专业本科教学、外语专业高年级翻译方向教学和双学位/双专业教学”等三种翻译本科培养模式进行了对比。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高级翻译学院院长鲍川运教授提出了以过程为基础的翻译教学规范。复旦大学外文学院翻译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何刚强教授在“翻译专业建设及翻译师资”一讲中,指出目前我国翻译教学需克服的两种倾向是:“见物不见人”:重教材、硬件设施,忽视教师和学生;“重技巧轻底蕴”:偏重技巧,较少考虑人才全面的人文素养。何老师提出了对译者的八条要求:“精通外文,驾驭母语,熟悉题材,神合作者,具备才气,虔诚敬业,乐意合作,善于变通。”同时指出,“理想的翻译教师应具有: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精通翻译的一般策略与技巧;宽广的翻译理论视野,熟悉国内外译论发展动向;持久的琢磨翻译激情,懂得教学的互动与循循善诱。”刘和平教授和鲍川运教授则分别阐述了翻译质量评估和翻译教学评估的作用、类型、原则和方法。
请记住我们 欧得宝
深圳翻译公司 深圳翻译
全国服务热线:4006-999-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