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1月19日),上海翻译家协会举行了“改革开放30年与文学翻译发展论坛”。回顾文学翻译30年发展轨迹,硕果累累,但在总结丰硕成果的同时,翻译界人士也坦诚谈到目前文学翻译的生存困难。
网络发展 喜忧参半
资深翻译家薛范提出,俄罗斯歌曲影响了中国几代人的成长,那些歌词很多人耳熟能详。但外国歌曲翻译的专业工作者却是少之又少,薛范甚至发出感叹,在他之后,翻译歌曲领域恐怕会有相当长一段时期空白。但令他惊喜的是,网络的发展,给外国歌曲的翻译事业开拓了新的园地。薛范透露说,最近他们在网络上成立了一个歌曲翻译实验小组,已经译配出100多首歌曲,并利用网络传播这些翻译歌曲。
虽然网络翻译歌曲是否能像网络文学那样形成一定的气候目前还很难判断,但网络这把双刃剑对文学翻译形成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德文系主任魏育青就不无忧虑地表示,在文学翻译批评领域,除一些有质量的翻译批评外,还存在很多所谓“酷评”,“这些网上的翻译批评比较情绪化。有些人自学了3年德语,就敢把钱钟书等大家骂得一无是处。”
畅销作品 重复翻译
魏育青提出的另一点担忧是文学翻译硬骨头没人啃,“一鸡多吃”倒非常普遍。一些在世界上很有影响的作品,因为翻译需要花上几年的时间,就无人问津,一些比较简单畅销的作品却被反复翻译,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收入在不同的出版物中。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吴洪也有类似观点,他表示,现在由于进入文学翻译的门槛比较低,越来越多的出版社介入外国文学作品出版,这本是件好事,但另一方面,对于一些可能畅销的作品,很多出版社一拥而上,为了争夺版权而哄抬版税,使得翻译出版物成本大幅增加。
对外翻译 亟需加强
与翻译成中文的外国文学作品相比,中国文化的对外翻译工作做得还不够好。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柴明颎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好多外国人所了解到的中国文化就是张艺谋的电影,而现在很多人了解到的中国文化也就是中国功夫。翻译家沙金举例说,很多好的中国剧本都没有翻译成外文,她曾经为话剧艺术中心翻译了2个剧本,参加国外艺术节演出反响非常好。翻译者黄福海说,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外文,不在乎数量多,但应该翻得精。黄福海曾经收集过一些资料,他说,以中国诗歌为例,翻译成英文后相当一部分不讲韵,这一方面是因为大多数翻译者不太讲究,另一方面也需要对中国诗歌有准确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