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头白发的德国马普物理所前主任汉斯彼得到会第一天就跑到中国代表团,和每一个能听懂英文的中国人交流他研究中国哲学的心得。虽然身为世界著名物理学家, 但汉斯先生很早就开始研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因此获得1980年的诺贝尔环境奖(又被称为诺贝尔替代奖)。他说,中国的哲学使得中国坚持和谐可持续发展,这很值得西方社会学习。
在“中国圆桌”发言的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中国思想与文化局局长科博杰夫说,在俄罗斯,读一些中国古典哲学著作在知识分子中很流行。因为大家认为中国古典哲学与西方古典哲学不同,研究的是人而不是神,而且不局限于人本身,还研究自己与他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理论能帮助人们回答今天的困惑。
大会发言人之一、美国克莱姆森大学哲学教授安延明说,在美国,“孔孟老庄”的著作是中国哲学中最受欢迎的读物。光是《道德经》和《论语》的译著就有上百个版本。虽然,学习中国哲学的学生还远不如学习西方哲学的多,但美国几乎所有大学都开设了“东方哲学和东方思想”课。不过,学生们要想接触到中国当代哲学著作就很难了,因为译本太少。
对此,论坛中国区事务协调部主任孙越深有同感。他从事中俄文化交流20年,深知出版贸易逆差一直存在。“翻译人才奇缺是重要原因之一。不过近3年来,中国文化读本翻译成俄文的已经越来越多。这其中包括四大名著、唐诗宋词、《道德经》、《孙子兵法》、王蒙作品等。”他说,正在编辑出版的俄文中国文化百科全书共六卷,从孔子到冯友兰,详细介绍中国哲学,让很多中国哲学爱好者期盼。
译文出版社副总编辑赵月瑟详细解释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困难。“如果是把英文译成中文,每千字稿费需要50元至60元,而把中文译成英文或其他文字,稿费就达每千字300元。即便这样,也很难找到了解中国文化,又具有高超外语写作能力的人。”能担此重任的,通常是汉学家和在国外生活多年的中国学者。不过,美国密歇根大学哲学教授倪培民说:“我在国外生活二十多年了,虽然天天讲中国哲学,但写英文文章的时候仍然不够准确。再说,我自己的著作都没有时间翻译,更别提再接其他邀约了。”
赵月瑟说,中国文化走出去除了翻译困难,还要考虑市场。毕竟研究哲学只是部分专业人士的爱好,哲学书很难成为外国书店里的畅销书。现在,国家每年有专项资金帮助出版社将中国文化读本译介出去,这帮了大忙。不过,考虑翻译一些蕴含中国哲学的当代畅销书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本届世界文明对话公共论坛闭幕时,研究中国佛教建筑的俄罗斯学者玛利亚追着告诉记者,在她的母校莫斯科大学里,中文已经成为最受欢迎的外语。她的话提醒人们,中国文化的世界热,呼唤更多的翻译人才。